齐心抗疫守“沪”春天 人文学院师生在行动

发布者: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2-03-24浏览次数:167

人文学院党总支供稿

在三月的疫情考验面前,人文学院落实学校党委、行政工作部署,党政齐心协力,组织党员和教职工保障各项工作不断不乱,参与抗疫志愿活动。学院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抗疫,其中有共同守“沪”的志愿活动,有疗愈人心的空中音乐会,也有居家合力推进重点工作的新方法。


一、莘莘学子,助力抗疫


疫情期间,学院党员辅导员王淑芳老师在配合小区封闭管理的居家生活中,和学院、学生一直保持着联系,及时沟通学生动态,写下了这样的文字:
 “2020年到现在,疫情已持续3年之久,我在开大当班主任也步入第四个学期。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然而上海这座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总会把疫情控制在“萌芽”状态,这与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息息相关;也因为我身边有着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的学生们,使我更多地了解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忘我精神。”




21秋汉语言文学班班长、浦茂工程公司综合办公室张永锋同志是一位有着10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主动到一线协助保洁单位调配消毒药水,督促消毒人员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,对浦茂公司综合大楼各楼道、办公室、厕所尤其是食堂操作间、清洗间、就餐区域进行预防性全面消毒,并做好消毒记录,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。疫情防控无小事,党员处处冲在前,张永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。

像张永峰这样的开大学生还很多。正如王老师所说:“汉语言的学生深爱中国传统文化,平时的面授课课堂里少不了他们的身影,可疫情一来,他们就没了踪迹。这时我往往会接到沙哑的请假语音。人文学院的学生分布在上海的不同社区、街道,协调指挥或参与不同街道社区的封控、管控和核酸检测等工作,他们忙到夜以继日、忙到泪奔,然后擦干眼泪继续上。”据不完全统计,除了张永锋,还有21秋汉语言李争、21春汉语言赵亦军、20秋汉语言曹树发、18秋商英专的杨曼瑾,18春汉语言的孙园园 …… 只是,问他们要一张工作照,回复:“老师,我们太忙了,顾不上拍照。”让他们提供事迹,他们说:“老师,别人比我更辛苦。”……  

正是有了遍布上海各个社区的无数个他们奋战在第一线,脚踏实地、走街串巷,为上海的平安坚守岗位,才有了我们可以处乱不惊的安宁,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对政府有着充分的信心。我们坚信上海一定平安。




二、爱心守“沪” “艺”起抗疫


为鼓舞人们的抗疫勇气,用音乐的能量疗愈人心,319日晚,人文学院艺术系声乐专业张晶老师以世界四大音乐剧《歌剧魅影》《西贡小姐》《悲惨世界》《猫》为切入点,邀请上海戏剧学院优秀学生共同参与,在线直播主讲、现场示范演唱了《我对你别无所求》《我愿为你献出生命》《我曾有梦》《回忆》等经典曲目。现场气氛热烈,受到线下学生和市民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好评,线下参与的其他专业教师也深受鼓舞。此次直播活动,进一步凝聚了专业力量,扩大了专业影响力。

一直以来,表演艺术专业团队与人文学院领导、老师携手共进,不断打磨“空中”音乐课堂分享的内容和方式。疫情期间,他们更是以爱心守“沪”、以艺抗“疫”。

在音乐的陪伴下,让我们凝心聚力,共克艰难,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!




三、同心抗“疫”  守“沪”有我

文学与教育系的董丽敏老师结合自己作为志愿者的体会,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用日志的方式为配合抗疫核酸检测过程中的亲子教育给出了建议。

2022321日。

今天早上起来,我发现康桥居委会頤盛御中环小区已封闭测核酸,最近大家都明白,医护人员已经很久没好好休息了,居委会也很忙,而且人手不够,所以召集志愿者时我就报名了。

孩子为什么会配合做核酸?

正好医生需要一个助手帮忙拆棉签,我现学现做,配合医生,发现医生每做一个就用消毒酒精消毒,很严谨。根据规定,一岁以下的孩子不用做核酸检测。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小区里的小小孩每个都很配合,轮到时主动拉开口罩张开嘴巴,一点不紧张,有的还很开心,毕竟这也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。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做完后,我们夸他很棒,他还对妈妈说:“妈妈,你也很勇敢”。从每个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,做核酸之前,家长都培训过孩子。其实,一岁以上的孩子应该都可以沟通,跟他说做核酸时要张开嘴巴配合医生,孩子都能做到。做完后家长别忘了及时鼓励,做好正强化,今天医生也给每个孩子一个“真棒”,我在旁边也及时给孩子点赞。

孩子不愿做核酸怎么办?

之前有家长问过:“孩子不愿做核酸怎么办?”根据今天的现场体验,我的意见是:

首先家长应该查明原因,然后对症下药,不该让孩子对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有恐惧心理。

其次,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用医生或大白吓唬孩子,要告诉孩子,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是我们生命的保护者,应该受到大家的尊敬。平时还可以和孩子扮演做核酸的角色游戏,家长和孩子轮流扮演医生和被检测人员。

再次,可以让这次疫情成为孩子们探索人和自然关系的好时机,家长给孩子讲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时,可以延伸到生命教育。通过生命教育,让孩子明白以下几个问题,这也是孩子爱问的几个问题:我是从哪里来的?人为什么要生病?人死了会怎样?让孩子通过对“出生”与“死亡”的了解,更加珍惜生命,也为以后的生命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。

最后,孩子的表现和好的行为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榜样作用,愿特殊时期,每一位家长都能和孩子好好沟通,有效陪伴。让我们共同期待“花开疫散”。


四、居家办公方式多 重点项目齐推进


疫情当前,外语系党员教师们严格落实好准封闭管理期间教学工作,开启居家办公模式,积极转变教学形式,创新工作方式,加强线上沟通和交流,确保了工作不乱、队伍不散,教学常规工作和重点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。

外语系承担的校重点工作——公共英语教学创新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。在外语系主任陈荷男的带领下,项目组成员谭翔宇和刘音积极投入前期调查问卷研制工作。她们克服不能到校见面讨论的困难,转战线上,通过微信和电话反复讨论、互相借鉴,完成了调查问卷的前期命制工作,随后又通过文档在线协作的方式,完成了全系教师意见征询和进一步修改完善的过程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,公共英语教学创新项目面向学生和教师的两份问卷成功出炉,为下一步调研工作和分层分类教学框架的搭建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
老师们通过微信交流在线教学的情况,分享在线教学中学生的情况,与技术人员合作的情况,互相帮助,保证在线教学顺利进行。



疫情中的人文学院师生,坚守职责,守望相助,也更珍惜身边的美好。学院教师的微信群是暖的,大家分享在线教学、居家生活的经验,主动回应其他人提出的问题,为各种志愿活动点赞。每日大大小小的线上会议和交流不断。在居家生活中,大家也不忘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美丽点滴。有位老师在小区里拍下了一组春天里白玉兰花绽放的照片,写下这样的文字:愿春来,疫去,山河无恙;愿情存,疾散,你我安好!

这个三月的上海,城市是安静的,是从容淡定的安静;我们居家独处,是有条不紊的坚守。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和千千万万上海人一起,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。